澳門科技大學

人工智能應用與倫理治理指引

(2025年8月版)

I. 學生指引

 

適用於所有學生 (包括本科生及研究生)

 

重要提示

請注意,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來生成整個作業或其中任何部分,然後將其呈現為自己的作品,這將構成學術不端行為。大學一般鼓勵在教學、學習和研究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但嚴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為(在任何形式的評估過程中使用不公平的做法)。學術不端的例子包括但不限於︰抄襲、自我抄襲(在同一機構或不同機構中重複提交相同的作品以獲得學分)、串通、虛假陳述、作弊(包括契約作弊,即學生委託他人製作或編輯其作品)、欺騙和冒名頂替(冒充另一名學生或允許他人在評估或考試中冒充自己)。

 

請務必了解以下重要事項︰

l  使用AI工具並不是要取代教學、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儘管AI工具非常強大且有幫助。

l  AI工具的內在局限性︰

-            AI工具是基於從大型數據集中學習到的模式進行預測的。這些數據集可能存在缺陷、偏差、偏見和限制。它們對世界和特定時間線之外的事件也知之甚少。.

-            AI工具是語言機器,而非全面的知識庫。請勿過於依賴AI生成的內容作為主要來源,應該將其與其他可靠來源結合使用。

-            AI系統缺乏倫理意識,可能會無意中生成具有冒犯性或誤導性的內容。

-            批判性思維和判斷能力對於使用AI生成內容(AIGC)至關重要。

-            學術誠信和使用AI生成內容(AIGC)的倫理影響應該謹慎考量。

 

l  AI工具生成內容的準確性︰

-            AI生成的文本/軟件/代碼可能存在安全漏洞、缺陷或錯誤。必須由有相關知識的人進行審查和反復檢查。

-            AI輔助工具可能會產生虛假的引用和參考文獻。

 

l  使用AI工具存在侵犯知識產權的風險︰

-            AI是把雙刃劍。生成的軟件/代碼可能會調用不合法來源資訊,從而可能侵犯版權。.

-            隱藏的抄襲可能會發生,因為人工智能可能會在沒有適當引用的情況下使用人類作者的文字和想法,這屬於抄襲。

-            在未經原作者同意的情況下使用圖片或其他受版權保護的材料時,存在侵犯版權的風險。

-            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慧可能會削弱學習動機和能力。

 

l  使用AI工具存在洩露敏感資料風險(包括大學數據及個人隱私)︰

-             在使用AI工具時,加強數據安全意識,確保通過使用 WeMust 本地部署的模型更好地保護敏感大學數據和個人隱私。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被用於(同時認識到其缺陷)加強學習、研究和教學。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做法︰

 

(i)  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納入課程︰

n  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在學習過程的各個階段為學生提供幫助,包括提供解釋、生成內容、參考材料和促進知識轉移。

n  通過探索和實驗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們在不同環境中的應用。

n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學生可以發展實用技能,如自然語言處理、數據分析和問題解決的能力,目前工作市場對上述技能的需求愈來愈大。

n  應明確及清晰地說明在課堂作業和項目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如何被使用,以及有多少程度的成果來自生成式人工智能。

n  在任何會計入課程最終成績或類似學習評估的學習活動或考核中,除非事先獲得批准,否則不應允許使用AI工具。

n  學生應對在其學術工作中濫用AI工具的行為及其後果負責。

 

(ii)  在研究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澳門科技大學的立場是希望大學所有成員都可以從一種促進人工智能有效和符合倫理使用的文化中獲益。在本科階段,學生需通過修讀特定的學分課程或其他培訓計劃來具備基本的人工智慧素養。在研究生或研究層面,可以將人工智能工具融入到主動學習方法、動手實踐活動和真實世界項目中︰

 

n  真實世界項目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挑戰、發展問題解決技能以獲得實踐經驗。

n  人工智能工具可以通過互動式解釋及參考來源主動促進對新的或複雜主題的探索,從而吸引學習者深入理解。

n  研究生學生應能夠獲得專門的培訓課程,重點關注先進的人工智能概念和方法論。人工智能工具,如機器學習算法和數據分析軟件,可以通過促進高級數據處理、模式識別和預測建模來提升研究生學習。

n  研究機會,如協作項目、實習和產學合作,為研究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經驗及接觸頂尖的人工智能技術。

n  在將人工智能工具納入到方法論和數據分析技術中時,關鍵是要避免將任何個人、專有或其他敏感信息輸入到模型或提示中。

n  請對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數據分析結果保持謹慎態度。在必要時,請使用多種驗證方法來評估結果,以確保其準確性。

 

II. 教職員指引

所有教職員,無論是教學還是行政,都可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學允許員工在其專業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並將其成果作為輸出,但前提是他們不得聲稱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為其原創。人工智能及相關數字科技作為卓越的工具,可以提供輔助性協助。如有任何疑問,鼓勵您尋求指導。全球社區正在探索新興人工智能和其他數字科技的各種應用。所有員工應具備人工智慧素養,並隨時了解人工智慧技術和工具的發展與應用。

 

從事教學工作的學術及行政人員

l   參與教學的學術及行政人員應與學生進行討論,確保他們了解大學關於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其他數字科技的政策與準則。與學生明確溝通 AI 工具在其特定學術情境中的可接受使用方式,這至關重要。

l   學術人員和員工,特別是教師,應通過參加大學及其學院定期舉辦的培訓計劃或工作坊,掌握檢測或判斷學生作品中人工智慧生成內容使用方式和程度的知識與技能。

l   應採用創新的教學法和多樣化的評估方法,例如口頭提問、短小測驗和課堂交叉檢查,以確保學生作品的原創性和可接受性。一般建議在與學生寫作技能相關的課程中不允許使用AI工具檢查文法,並應避免將家庭作業或報告的分數佔據課程正式評分的重大部分,但具體的可接受格式和評分比例由各學院根據學術學科特點和要求自行決定。

 

從事科研工作的學術及行政人員

從事研究工作的學術及行政人員應了解 AI 工具的功能和局限性,確保其使用符合倫理標準、保護數據隱私及網絡安全。通過區分和歸屬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來維護學術誠信至關重要;促進協作、透明度和持續學習,緊跟 AI 技術發展趨勢,以負責任的方式使用 AI,並為研究和創造性工作探索創新應用。研究結果中的 AI 輸出應經過謹慎評估,多來源交叉驗証,同時遵守機構政策為創新研究做出貢獻。

 

注意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l  謹慎確認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輸出的真實性,建議檢查其可靠性並確認人工智能輔助工作的原創性。

l  儘管有新的數據管理功能,但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中,並不能保證隱私或機密性。請將輸入數據視為公共信息,避免分享個人、機密或受版權保護的信息。在使用AI工具時,加強數據安全意識,確保通過使用 WeMust 本地部署的模型來保護敏感的大學數據和個人隱私。如果有任何疑問,請諮詢 WeMust 團隊。

 

"提示(prompt)"的例子,即提供給人工智能的輸入文本,可以在本文的關鍵參考文獻和附錄中找到。以下建議了關於學術和行政人員使用人工智能的原則和最佳實踐:

 

l  人工智能及相關數字科技應以負責任和道德的方式使用。

l  應為學術人員提供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培訓,以開發新的課程來應對教育挑戰,並調整教學策略及評核技巧以滿足個別學生的需求。培訓應包括研討會、實務工作坊、教程和線上資源,以支持教職員將人工智能整合到他們的教學和評核實務中。

l  開發培訓計劃和資源,以支持行政人員在教學、研究和行政方面的角色。

人工智能可用於形成性評核和總結性評核,提供個性化反饋。在教學和學習評核中,人工智能工具可用於進行公平評核,同時考慮課堂表現等多種因素,減輕學生獲得人工智能文本優化能力的差異。

l  教職員應了解數據管理、人工智能工具和技術以及在線學習平台等領域的最新發展,並更新與互動式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材料,以保持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相關性。